推广 热搜: 人本  创造  空间  设计  食品  格局  松下  裁员  日本   

管理培训的迷茫和纠结

   2016-12-11 39950

如果过于强调管理学术界“接地气”,则有可能“降档次”。当今的大学,在就业压力下,已经有了较为普遍的技校化倾向。正如人们经常批评大学生“眼高手低”那样,对“眼高手低”的指责需要有一个恰当的尺度,否则,一味说大学生眼头太高,有可能“手”提不到大学的层次上来,反而把“眼”降低到技校的水平下去。任何一个国家,必须有少量的学者游离于实践之上,同样有大量草根进不了学术圈子。这不是社会地位差别,而是社会分工差别,第欧根尼式的人物,是社会进步的风景线;默默劳作的大众,是社会发展的柱础石。没有二者的游离,就没有真正的学术。中国管理的真正进步,需要明确界定学者、培训师、经营者的各自职守,各尽其职。要求研究管理的学者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,同要求一线经理具有教授级学术水平一样荒谬。提出这种要求,实质是否定社会分工。

    作为学者,需要通过教育改革,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形成。这个学术共同体,需要有真正的研究者,用马奇的话来说,要能够发现并研究“有意思的题目”,其中少量人能够起到引领学术发展的作用。没有这样的研究,中国的管理学就只能跟随在西方身后,用中国数据验证西方理论。对于这种学者,不求其研究“有用处”,只求其研究“有意思”。就像爱因斯坦,只提出相对论,而不设计反应堆。这种研究,基本上不能采用团队方式,更不能靠项目推动,唯一的动力就是学术追求。但是,中国现行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体制,不但没有这种学者的出头之地,甚至没有这种学者的立足之地。在中国,相当多的人都知道彼得·圣吉的《第五项修炼》,一讲学习型组织就会说到圣吉,但不要忘了,如果没有阿吉里斯等人对组织学习理论的持续研究,圣吉的学习型组织很有可能就会流于江湖术。多数企业家不读阿吉里斯的书,因为有太多的专业术语,太繁琐的分析论证。而圣吉把它简化通俗了。但是,圣吉和阿吉里斯之间具有共同语言,能够进行学术对话。对于阿吉里斯的组织学习理论,人们不能要求直接用它来改进管理,它所需要的是对管理中的问题给予学术解释。这种解释是经营者自己无法完成的。再例如,清代考据学的丰硕成果,对中国古代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,正是这种考据,使后来的康有为能够利用它写出《新学伪经考》鼓动变法。没有前面的考据学为基础,后来的戊戌变法就缺乏思想根基。

    大量的普通学者,在进行管理研究的同时从事管理咨询和培训。以西方为例,从马奇到阿吉里斯再到圣吉,形成一个学者过渡带。他们同属于一个学术共同体,但职责有所不同,有的偏于研究,有的偏于培训。他们都需要相应的研究基础。笔者认为,这种共同体形成的书面标志,是教材的体系化。中国现有的管理学教材,普遍存在严重的碎片化现象,是一种管理知识的杂拌沙拉,有的甚至存在着逻辑冲突,这正是相应队伍碎片化造成的。能够做到浑然一体,意味着学科边界和学术语言的一致性。对于培训师来说,除了有厚实的学术底子外,还要注重受众的需求。纯学者不要求其有高超的演讲能力,但培训师必须有能够吸引听众的表达和阐释。现在那些野路子的江湖培训师,尽管他们所讲的内容不敢恭维,但他们的口才和吸引力值得借鉴。汤姆·彼得斯的盛名,就与他的演讲能力有直接关系。中国近代的梁启超和孙中山,都是演讲大师,近代的变法和革命,与他们的鼓动能力紧密关联。

    管理实践者在接受培训时如何辨识真正的培训和江湖游医?真正的培训,会启动受众自身的思维,而江湖游医则会把自己的医术说得天花乱坠,竭力使你相信他。西方的培训名家如彼得·德鲁克和查尔斯·汉迪,都是尽力启发受众思考,增进他们的自治能力,而传销者进行的洗脑,则不允许受众反问和质疑。

 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管理
推荐图文
推荐管理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发展历程  |  企业文化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
郑州批发招商-让生意更容易!广告开放平台,免费招商,免费推广。
版权所有:郑州批发网 法律顾问:开达律师事务所 蒋正功律师   豫ICP备16041997号-2   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134号